科學依據
我們率先提出的“簡式拼音”,人們的疑問往往都會集中在:用簡符代替拼音字母可行嗎?有沒有科學依據呢?!
回答是肯定的!
大致可從以從下幾方面得到推論和認證:
1、中文拼音本身其實也有使用簡符的情況(並非只有26字母),比如韻母 ü 就是在u上加了符號“..”;韻母 ê 就是在e上加了符號“∧”;另外四種標音記號也是在字母上面加的簡單符號(見āáǎà)等。
2、所有文字包括漢字,實質上都是一種符號(文字符)!我們使用了幾千上萬年的漢字,探其演變發展過程,從甲骨文到金文等字體,再到繁體字、簡體字,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字元不斷簡化、實用、進步的過程…
3、構成現今漢字的五種筆劃也是符號,即“橫豎撇點折” 五種畫符!“繁體字”裏的這些畫符太多太複雜,學習和書寫都很困難,所以這才有了相對簡單和先進的“簡體字”!這說明:使用了多少年多少代的正宗地道的“漢字”,是可以簡化的!而且已經簡化了幾輪!實踐證明:大眾和社會是可以接受的!簡化也是硬道理!
4、“中文拼音”其實並不是文字,就因為漢字初學起來很困難,就因為咱漢字不是“表音文字”,漢字只能表形表意,我們才“發明了”幫助漢字漢語學習的“中文拼音”!因種種原因,若用“中文拼音”要替代漢字成為先進的“表音文字”,似乎很難實現,現功能只能作為學習漢字漢語的輔助工具。
5、漢語漢字難學,其實“中文拼音”學起來也不容易,拼音字母全部借用26個拉丁字母,就因為充其量26個字母(不夠使用),導致“中文拼音”存在那麼多問題。
那麼,我們真正要學要用的“漢字”都可以簡化,作為輔助學習的“中文拼音”若能也簡化簡化,先來減少減少這輔助工具的學習難度,其理由是順理成章的!也相信大眾和社會是可以接受乃至十分歡迎的!
6、同一符號完全可以表示不同意義,這是公知公認的!就我們使用的簡符“—”(壹)而言(代替i),在其他場合還可以表示筆劃:橫;表示:破折號、減號、負號、下劃線、刪除線、字型大小減小…所以使用其他簡符也都完全合情合理的!
7、實用而科學的引入若干簡符,替代若干聲韻字母,其實就是一種簡化! 簡化後的拼音成為原先字母和少許簡符並有的二元形式,這種二元或多元符號的文字形式,在各國語言文字中幾乎都普遍存在!比如:日本文字就是由漢字和假名兩套符號組成的;還有韓語、越南語、法語、俄語等等文字中都既有字母也有符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