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沿探讨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前沿探讨

汉字改革是历史的必然

2016-11-09

就汉字而言,它的简明和丰富,博大和精深,曾使中华文化引以为豪、经久不衰,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。

近代随着世界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,中国的贫弱和落后的惨烈教训,又曾经有人发难于汉字,提出“汉字不亡中国必亡”的口号。简单的把一种文字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兴亡完全等同起来,无疑是偏激的,这种提法已被历史证实是错误的。

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,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民族的精神之窗呈现在世界面前,与世界对话交流、接轨共融。这种感受,不单是“进京赶考”,还有全球Internet网上的高新难题。所以一切负有责任感的人们,尤其是许多职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,以此为课题,殚精竭智,各“书”己见,要继续论证出汉字的是非优劣。主张弃汉字崇英文的不乏其人。力主我们的母语实为世界之最的亦不在少数。说来各有道理,叫联合国的各色眼珠子只好干瞪着,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呗。


● 改革汉字有必要提到日程上来

也许自从汉字诞生起,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。现在可以见证的最早汉字是殷代的甲骨文,这是三千多年的汉字,已经是相当成熟的表形符号系统了。一般认为,汉字至少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了,中间的这两千多年,汉字是如何进化的,由于出土和可以考证的资料太少,还无法知晓。

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,汉字也是历经苍桑,顽强而不懈生息、自强,登上一个又一个中华文明的阶梯,与同“纲”、同“属” 同样概念的“。。。。”等文字都退出了历史舞台,唯有汉字以独特的个性和自身生命力,和中华民族一样自立于世界之林。我认为个中原因,是汉字不断自我改革、改造、演变、进化的结果。

假若楔形文字也像汉字一样,按自身规律,走自我发展的道路,世界上的非表音的文字,也许不是今日汉字一枝独秀的局面。

总的来看,汉字自身变革、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由繁到简;二是由直观象形的图画文字向抽象的带有逻辑性的符号体系演变。譬如从已知的甲骨金文到宙篆,是汉字形体的的第一次重大变化,篆字虽然还保存着一定程度的象形文字的痕迹,但符号性显著大大加强。这次变革,可比作是对上古原始汉字的一次“整形重塑造”。接着是从宙篆到隶书的演变,这更是汉字发展中的一次飞跃,通过这次变革,使汉字在形体结构和局部笔势(笔画的姿态)上都大为改观,从此彻底告别了古汉字,奠定了今文字的基础。这次变革,若比作汉字的“脱胎换骨”亦不为过。嗣后的宋体字和楷书,仍有不同程度的变化,譬如笔画波势变得平直,汉字整体也更加方正。存在着的文字和存在着的民族一样,总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。这个意义和价值将永远、不时地接受时代的检验。中华民族决无例外,要继续历史的进程,就不可因为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而自满自足,也不能为近

代几百年的沉沦落后自惭形秽;要继续历史的进程,沿用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汉字,再来一次大变革,实是情理之中、历史敲定的事情。

上述两次重大变化。涉及到整个汉字的形体和结构,而且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几乎每个汉字还有,汉字的内涵意义改变了,不再是表形文字而是表意文字。所以,这是实质的、真正意义上的对汉字的改革从在甲上与神灵沟通,到钟鼎上铸文,以传万世功业。再到竹简布帛、纸书刻印。

记录传播语言的要求在变化,必定对汉字提出新的挑战。

对这个问题应该没有多大异议,这里要强调的是:实施真正意义上改革。


●汉字发展总与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关

秦皇统一六国后,首行“书同文”,实行了汉字的大一统。此后的汉,巩固了短命秦皇朝的这一千秋业绩,再后的唐宋元明清,都在汉字从彖隶魏碑行楷的发展演化中,起过作用、产生影响。流行至今的宋体、仿宋体字就是宋朝时代的产物。

汉字演变与政治、经济的关系

汉字演变与载体、传媒、工具等技术手段的关系


●现在改革,时不我待

港澳回归不久与台湾尚未统一

汉文化正在走向世界,不久学习汉语的热潮必将掀起,刚加入WTO

计算机还尚未普遍应用,网上汉字的占有率只有。。。汉字改革完全可以与数字化结合起来,与全民科技水平提高结合起来。

历史的课题严峻地罢在我们面前
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