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1-22
1、传统意义上的简化是什么
简化字虽然也属于汉字改革的范畴,但与上述改革是完全不同的。所谓简化字,只是指某些字的另一种简单的写法而已(原字称为繁体字),这种因繁就简的简体字,早在殷代的甲骨文里就有了,秦汉时期民间也流传使用简体字。宋代以后,更有发展,当时称为俗字、俚字,类似今天未经国家批准的尚不规范的简化字。所以,简化字充其量只是局部的改革。
一九五六年一月,国务院公布了“汉字简化方案”,到一九六三年?,一共公布了四批简化字,共五百七十一个(不计简化偏旁类推的字)。简化后,汉字笔画数大大减少,外观也变得简单,便于学习、书写和传播。现已广泛使用的简化字,同样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的里程碑,而且还对汉字改革的可贵尝试,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和认可。很难想象,没有当时的简化,十二亿人至今都还在繁体字的丛林中彳亍是个什么滋味。
2、汉字简化中的问题
在当时历史条件下,对汉字简化的思路不是全局设计和考虑的。可能只是把简化作为一种权宜之计。因为当时大家普遍认为,汉字最终的归宿是“走世界各国文字共同发展的道路” -以拼音方式的表音文字代替。既然是迟早要抛弃的东西(连同简化字),大做文章当然不值得。
遗憾的是十年“文革”未真革。倘若当年的运动是“史无前例”的全民扫盲运动,当年所有的宣传工具只许用拼音不许用汉字,拼音为“红”,谁用谁革命。汉字为“黑”,谁用谁反动。天哪,何须十年,又何须那个代价。汉字早就跻身于世界“先进”行列了。历史同样没有后悔药。说这些只是表明,今天再叫十几亿人民弃汉字用拼音是不可能的。何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。。。。全国人大“。。。。”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汉字仍作为中华民族的正当文字,拼音仅用作注音。所以我们应当放弃“拼音”的激情,重新正视现用的汉字及汉字中的严峻问题。我想任何圣哲的预言,都还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。奢谈这个问题,目前至少不现实,将来嘛,还是让子孙们去考虑吧。
充分的证据 认识上的临时性,方法上又是简单的“拿来主义”。 这些简化字,有的采用了历代的简体字或俗字;有的是解放区和解放后群众新创造的;有的取出原繁体字一部分作为简体字;有的采用笔画简单的异体字或同音字代替;还有的则是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等。总之,“八仙过海”,莫衷一是,缺乏科学和严谨,没有规矩和格式,更谈不上制订一套广谱性的并可以科学量化的整体简化标准。这次简化终成美中不足,有的甚至成为“后患”。今就主要存在问题妄论于下:
可见古人,尤其是下层人民,早对汉字的繁琐表示不满。好在他们不要考功名,当时也没有文字法,这些不规矩的俗字流传下来,有的自生自灭,有的互相传抄、以讹传讹。好些成了后来的错别字或通假字、异体字。使汉字愈加不严谨、字数量倍增、庞杂异常。到清康熙五十五年(公元1716年),才全面清点整理了一下,当时编著的“康熙字典”的收字竟有四万七千多个。这些错误的形成,单纯怪罪于人们的不规范或文化低是没有道理的,因为在我们的教师、大学生、记者等高知层里,以上的错误或不规范都是屡见不鲜的。 笔顺与笔形问题:非兆五乃及力刀九匕颍,母与贯,火州。柿与沛、为、临、经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等字中新增的部件举不胜举,下面结合书写等问题再作讨论。
3、继续简化与改革的时代需要与重要性
4、改革是科学而彻底的简化
5、改革汉字是民族的大事,是功垂千秋的大业
应当全民关心、全民参与
政府的作用、专家的作用、民众的作用
力戒文人相轻、学阀霸气